传媒网 石碑楼的传说

石碑楼的传说

话说故城县房庄镇魏庄村西约五百米处,有个叫石碑楼的地方,老辈们都习惯的把那里的农田以石碑楼为标记,分为前、后、东、西四个方位。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那个地方土地高低不平,有一个河沟从村南过来与北宋(据水利志记载)时期由烧盆屯流经冯杏基入“龙潭”,再经沙窝庄、于庄方向而来的“大溜河”淤积河床相汇集,曲流拐弯儿的向西北方向而去,在约三百米处与村后自东向西的河沟再次汇集,绕过一个3米多高的废弃窑疙瘩,弯弯曲曲奔西流往蒋召村方向。河沟宽窄、深浅很不规则,窄的地方六、七米宽,三米多深;宽的地方三十多米阔,一米多深。明显的是自然形成,这两条河沟与村里几个湾塘和村西的几个土龙潭(自然大坑)相通,自从1974年左右开挖了由温庄干渠绕村南、村西向北的魏吴支渠,便切断了两条河沟与村里湾塘的通路,俯视这里的地貌,这些沟沟壑壑勾画的简直就像大自然精雕细琢的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甚是秀美。

石碑楼所处的地段,是个大面积芦草丛生的碱砀地,下大雨时,沟满壕平,白茫茫一片水;水渗下去,太阳一晒,地上便是白花花、亮晶晶的盐碱,有些村民把地表面的盐碱土用刮耙刮成一堆堆的淋硝盐吃,或腌制咸菜用。这里的庄稼长得都不太好,倒是大片的苜蓿长得挺旺,生产队割了喂牲口用。那里沿河两岸是能走开马车的土道,河沿上顺着道路长满红荆溜,老辈说那就是过去的官道,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称的公路。自从1970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村里开始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至1975年左右,河沟洼地都被填平,又经1982年实行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进行施肥养地、平整农田、盐碱治理,现已成为一片肥沃的庄稼地,除了纵横交错的田间林荫大道,全是绿油油的庄稼,丝毫见不到原有风貌,更寻不到石碑楼和老官道的蛛丝马迹。笔者结合老人们的传说和童年的记忆,驱车数百里寻访知情人求证史料,方知这魏庄的石碑楼原本孙氏家族始祖孙裕後及夫人王氏之墓地,它与郑口镇烧盆屯的孙氏家族和三郎镇蒋召村王氏家族的百年兴衰,美德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据烧盆屯村孙氏家族提供的报本堂孙氏族谱和蒋召村王氏族谱及相关资料记载,元末至明初前,烧盆屯曾是黄河决口,洪水泛滥淤积的沙滩与沼泽之地。村东南方由武城直冲而来的沙河水患成灾,时常泛滥,就如同水妖作怪,淹没农田,毁坏村庄,房屋冲毁,加之当时战争不断,黎民百姓无以安身,纷纷东奔西逃,一度荒无人烟。后来村民返回村里,集资在村南建一座奶奶庙(至今存有遗址),以期盼神仙奶奶降妖除恶,护佑百姓,保一方平安,并加固堤岸,自此,沙河“大流”水道便在村前拐向东北而下(今江江河),少再侵扰。

明朝年间,方有移民迁居此地,隶属直隶省河间府景州故城县治,东临沙溪蜿蜒东北而去,两岸沙岗土丘、碱地;西北是水涨河漫的饮马河通往杨福屯;站立沙丘,极目西望,洼地成涝,沼泽连片,难见良田,村民只好在村东部沙丘地段以土窑烧制瓦盆瓦罐为生(注:1976年开挖胜利湖,即杏基湖时,发现烧盆窑遗址和许多瓦盆碎片),生活十分艰苦。明朝朱元璋一统天下后,面对元末战乱给带来的创伤和山东、河北、河南一带荒无人烟,为发展经济,恢复生产,于洪武至永乐年间,朝廷实施大规模移民政策,开始了从山西往全国各地移民,期间,山西壮年孙裕後辞别家亲,被移民来到此地后与蒋家庄(今蒋召村)一祖上由董古庄迁居此村的王姓姑娘结发为妻。

这孙裕後,人长得身强力壮,为人厚道,;王氏聪明俊俏,通情达理。婚后,两人男耕女织,相敬如宾,日子过得虽不大富大贵,却也生活得美满幸福。一年后,生下男婴宝宝,取名孙光前,使这个温馨的家庭更增添了欢乐。王氏自幼从老辈言谈身教中学到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知识,为人和蔼,贤惠淑德,持家有方,除与丈夫辛勤耕耘,经营家计,打理家务之外,还对儿子传输一些忠孝持家,勤俭好学,知恩图报和教一些孝、悌礼仪思想,使光前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就这样,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其乐融融。 转眼间,孙光前长大成人,勤劳能干,聪慧明理,为人处世事循规蹈矩。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经人介绍,娶刘氏女子为妻,生有七个儿子,分别取名天笃、天培、天成、天眷、天顾、铭先、天助,置田建宅,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孙光前是个大孝子,他把母亲的教诲牢记心间,不仅教育孩子如何耕种农田,识文写字,还教孩子如何做人,孩子们都很孝顺听话。孙裕後与王氏百年后,儿孙们将其安葬于魏庄村西王氏娘家的一块儿风水宝地里。于是,孙光前携子孙一代又一代的传宗接代,繁衍生息,勤耕精读,传承着先祖父母的良好家风。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氏家族逐渐发展成为家大业大,骡马成群,良田成片,房屋百间的大户。于是孝孙们觉得家族兴旺了,不能忘记祖宗的荫德。想始祖的坟茔一直还在始祖母蒋召村娘家的地里埋着,现如今大家承蒙老祖宗的荫德福佑,都已发家致富,不能让她老人家再寄居亲戚之地了。于是带上酒水、糕点、水果之类来到蒋召村世表王福宁家,亲戚们相见,甚是高兴,免不了相互寒暄一番。待告诉王福宁来意,都觉得给祖上一个合适的安身之处合乎情理,也是对他们在天之灵的慰藉。于是协商,坟墓也别迁移了,孙家就把王氏所葬之地买下来算了,一则不用惊动老祖宗的神灵,二则也了却了老祖宗与后辈们的心愿。就这样表亲之间立下土地买卖契约文书。据孙氏族谱记载:“道光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报本堂(注:系孙氏堂号)买蒋召村王福宁东西地计地六分四厘一毫六,系在西半截莹地,长活二十八步,横活五步------”。自此,孙家孝孙们算是给始祖置买了属于自己的安息之处。

鉴于祖坟地处魏庄村西,距烧盆屯十六、七里地,途隔五、六个村。为便于后人祭奠追思,孙家人从蒋召村回来后,便张罗着为始祖树立墓碑之事。精挑细选了上等青石材料做碑身,找来当地雕刻名家,双面雕刻碑文。并请了风水先生用罗盘在祖坟上看好风水,定好立碑方位,请瓦匠夯实基础,修建起了双面飞檐,云纹如意图案碑首;约宽1.2米、厚0.4米、高2米碑身;配有1.6米长、0.6米高、0.6米厚,四角雕有瑞兽碑座的墓碑一座,并以红绸遮盖。选择了黄道吉日,举家老幼并邀蒋召村亲戚上百余人,用几个两人抬四节大食盒抬着猪头、整鸡、整鱼、馒头等大供,在吹鼓手们吹吹打打乐奏下,族长揭去墓碑红盖,诵念碑文。孝孙们焚香烧纸,行三拜九叩大礼,祭典先祖,燃放鞭炮,立碑仪式甚是隆重,引来周边魏庄、于庄、北岭踪、蒋召村、贾召村等围观者数百人。石碑因其高大、威严、庄重被人们称为石碑楼,从此,石碑周边村庄有地的村民,为了清楚地说明田地位置,便以石碑为标记,称石碑楼前、后、东、西方位的。 乾隆年间,孝孙们遵从祖上遗训,按照长辈“报本追远,展亲睦族,耕读继世,仁厚传家。”的思想理念,按照族规、族约,以本族报本堂名称,进行族史上第一部家谱、族谱的编辑著作,详尽记述了自始祖孙裕後和王氏夫妇后六世的发展沿革和人员情况,为孙氏家族的家谱续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时隔80年左右,孙裕後子孙已达数百人之多,除孙天助一家移居山东,大部分居住本村。六世孙孙凤,字圣瑞,系孙光前六子铭先曾孙,自幼上进好学,精读诗书,在参加县试、府试、乡试、会试应试中,一路过五关,斩六将连续取得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贡士。族人觉得他是孙家进入仕途求取功名的好苗子,都支持他进京参加殿试考取功名。于是,在一年的科举殿试之前,祖父孙上付与父亲孙希贵及族人、乡邻给他备上盘缠,送他去往京城的官道。他顺着大溜河岸边的官道,踏着高低不平的土路,一路行走。当行至魏家庄村西处,已是正午时分,觉得又困又乏,便在道路旁的沟沿处,寻一树下阴凉之地,就地侧卧迷迷糊糊打了个盹,冥冥之中见到考官让他看了看考题。扑棱棱,树上一只喜鹊叫喳喳的把他从梦中惊醒,他醒来上路后,对梦中考题念念不忘,并在心中默默作答。谁知,待进京考试时试题竟与梦中相符,孙凤甚是欣喜,顺利把试卷做完。

待科举张榜时,孙凤荣获榜眼(也有传说是探花,族谱记载太学生。太学即国学,是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同国子学或国子监),中了进士。同年,孙凤堂弟孙傑,字圣裔也考取秀才(邑庠生。邑,指县;庠生,清朝时在县学考取的,称秀才)。因此,孙氏家族无不欢欣鼓舞。长辈们听了孙凤路途梦题之事,顿觉蹊跷,便联想到孙凤路途困倦之地,正是魏庄村西始祖茔地,相传先祖母王氏出殡时,大雨倾盆,穴内水溢棺浮,寓意后人升官发财。现如今,孙氏家族出了进士、秀才,多年来又人丁兴旺,良田连年置买,这岂不是先祖母王氏老人家荫佑吗? 孙家人举家欢喜,大摆宴席十几桌,请了戏班,吹吹打打,唱念歌舞,宴请宾朋,着实为孙凤、孙傑庆贺一番。族人无不欣慰,纷纷教育子女以孙凤、孙傑为榜样,勤于耕读,传承家风。至乾隆末年,七世孙中道,字容菴又考取进士(太学生),七世孙吉卜,字梦协考取秀才(邑庠生),孙氏家族更是欢喜,又是庆贺一番。

嘉庆五年,七世孙梦协遵从祖上一至六世族谱,进行七至九世族谱修续著辑。 孙氏后人自从为始祖立碑,不知是得到了始祖的荫祐,还是贤孙科考及第受到鼓舞,大人勤耕,孩子喜读,生意兴隆,人财两旺,已然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望族。 据孙氏家族提供族谱等史料,自乾隆年间至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以孙凤、孙梦协、孙永清、孙则古、孙得鄰、孙长吏、孙春和、孙振麟等为代表的世孙修续族谱八次。据不完全统计,期间孙氏家族出了三个太学生、两个监生、一个附生,时称为进士;出了十六个邑庠生,时称为秀才;有一位职员(府衙公职);国民县学毕业生五人。据老人们传说,孙氏族人历代曾出过翰林院编修、主薄、教谕、训导多人,只是年代远久详情无考。记载孙裕後与王氏后裔千人,族人约计开荒置田三十余顷(约合450余亩),房宅近二百处,可谓家大业兴,人才辈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以后,侵华日军,在我华北大地烧杀掠抢,残害百姓,破坏生产,毁坏粮田,强占民财,无恶不作,搞得民不安生。孙氏家族深受其害,好端端的日子被搅得鸡犬不宁,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全部遭到破坏,人民生无安日,身处水深火热之中。1938年11月22日郑口被日军侵占,随后在烧盆屯南的红庙村修筑炮楼,隔三差五骚扰百姓,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于是,孙氏族人同国人一道同仇敌忾,奋起抗日,孙氏十四世孙观颜(又名孙观华,南下干部,现已九十多岁高龄,出居湖北省武穴市)等族人利用阻断敌人通讯、毁坏敌人交通道路、破坏敌人设施、巧炸敌人炮楼等各种方式抗日杀敌,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屡立战功。在中国共产党和县抗日大队的领导下,全县军民经过艰苦卓绝和英勇不屈的斗争,聚力抗战,1945年5月故城县全面解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孙氏族人识大体,顾大局,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积极置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来,无论是在改革开放时期,还是今天为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各行各业,不同的岗位上创优争先,尽职发力,涌现出孙国柱等许多优秀公务员和模范党员;也涌现出许多像故城县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汝琛、河北电子研究所孙汝辉等积极缴纳国税,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建功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

为弘扬孙氏家族优秀家风,共筑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大业 ,时隔82年,世孙汝琛、孙观东、孙其方等并邀请一些文化界相关人士召开族谱文化研讨会,认真学习和总结族谱著辑及前七次修续对族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效应和发挥的作用,进一步修补旧谱,完善历史资料,于2019年元月至10月在1937年修续族谱的基础上,上承十六世下及十九世对族谱进行第八次修续著辑。通过修续族谱显示,目前孙氏族人已有近3000人,仅在世人口达2000余人,仅祖居故城县烧盆屯村的就达1000多人,占据了大半个村庄,其他人员或因外地经商、投亲,或因仕途发展等分布于国内外的北京、山东、江苏、天津、辽宁(沈阳)、新疆、美国、日本和县域内郑口、五大院、齐杏基、饮马河、西城镇等地,拥有大学专科学历以上者300余人;近一个世纪以来,孙氏族人,秉持良好的祖训族规,从事在工业、农业、商业、国防、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责,为人类发展贡献,这一切成就,可谓是对安卧于魏庄村西600余年始祖孙裕後及始祖母王氏心灵上的告慰,且数百年至今,每逢春节或祭祀日,烧盆屯和蒋召村孙、王两家族后人始终保持着到魏庄为始祖上坟的传承。

那么,魏庄村西石碑楼那孙裕後及王氏墓碑今又何处?据我童年记忆,在1970年左右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值破四旧立四新时期,一度被毁,曾有一村民将碑身拉回家中建屋舍做建材使用,后被大队(今村委会)弄到村前街面上用于修湾沿上的流水簸箕,碑身正反两面都有碑文。1973年左右的一场大雨将流水簸箕冲毁坍塌,碑身沉入三米左右的坑潭,至今沉睡在那里。碑首、碑座去往何处,因年久失寻,或被平地造田掩埋地下,或被人移作他用,已无法知晓。

后记: 通过此文的撰写,使我充分认识到,一个家族的族谱,不仅记录和传承一个姓氏人丁繁衍和家史,同样也写满了社会的沿革和发展变化,是一种文明的传承,它的存在意义,远远超过一个家族的所属有的范畴,属于民族文化,应归属于人类社会。修谱续谱,是缅怀宗祖,彪炳前贤,昭示后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责任。石碑楼的传说一文,即有纪实性、史料性,亦有文学性相掺杂,终因所叙史料自明朝以来,穿越时空六百余年,文中好多事例乃据史料推测和传说所得,其中不免会掺杂一些传奇色彩,难能完全与史实相符,还望读者海涵。若求事实真相更加详真,尚待魏庄沉睡墓碑出土碑文一读。

笔者撰写此文,意欲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先辈歌功颂德,昭示后人继承前人忠、孝、节、义伦理道德思想,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观念,以先辈耕读创业为榜样,爱国爱家,启迪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昌盛不衰、伟大复兴树立人文丰碑。  


来源:衡水广播电视台《电视报》

编辑:李凤智

审核:张  旭  赵勃阳

监制:戴俊峰

推荐阅读
热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