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大工匠王自勇:方寸之间尽显匠心妙韵


       他开创内画浓墨山水画法先河,发明钻石粉钩划笔,首创“人物·故事”题材内画作品;他推动艺术品实用化、实用品艺术化;他大胆尝试非遗“破圈”……他就是河北大工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衡水内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内画艺术大师王自勇。

   王自勇正在创作内画鼻烟壶。  

       他开创内画浓墨山水画法之先河,发明钻石粉钩划笔,首创“人物·故事”题材内画作品;他推动艺术品实用化、实用品艺术化,让不同品类的内画新品走进寻常百姓家;他大胆尝试非遗“破圈”,将内画艺术与其他非遗项目跨界融合;他培养众多弟子,创办内画艺术学校,助力行业人才梯队建设。

  他就是荣获“河北大工匠”称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衡水内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内画艺术大师王自勇。

  叩开内画世界的大门

  王自勇出生在内画世家,他的父亲是冀派内画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级美术师王习三先生。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内画艺术的种子很早就在王自勇心里扎下了根,使得他走上这条路看起来是那么的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在外人眼里,有王习三先生这样身为艺术大师的父亲,王自勇一定从小便被悉心指导、严格训练、深得真传。其实不然,“我父亲那时候除了画画,就是带徒弟、搞创作,哪有时间管我啊?更不可能有时间手把手地教我画画。”他笑着说。小学阶段的王自勇常常被父亲带到工作室,父亲进里间画画,他在外间看着父亲的徒弟们画。身边都是画画的,时间一长,王自勇也开始随便找张白纸,拿起笔“瞎画”,偶尔有闲下来的大哥哥们会指点他一二。他说:“那时候就是在纸上画外画,线条、轮廓,山水、人物,毫无章法可言,也没有在壶里画过内画。”

  就这样“瞎画”了几年,上了初中的王自勇掌握了一些绘画的基础。身边的同学们知道他家是内画行的,都觉得内画很神奇,有的同学便向他“索画”。王自勇深知每一件作品都是画师辛苦劳动的结晶,但又不好意思拒绝同学。当他把心里的为难告诉父亲时,父亲想了想说:“我发现你画的小画还行,有点小功底了。你可以尝试着在壶里画一画,画不好不要紧,爸爸可以教你怎么修改。自己亲手画的送给好朋友岂不是更有意义?”王自勇听了喜笑颜开!就这样,在父亲的引导和鼓励下,13岁的王自勇叩开了内画世界的大门……

王自勇2020年创作“太行新愚公”李保国肖像。

  修心养性做内画匠师

  真正走进内画世界之后,王自勇才切身感受到这门艺术的魅力和神奇,也更加体会到做一位像父亲那样的艺术匠师有多难。

  从表面看,内画和外画都是绘画作品。但内画的绘制过程决定了这门艺术比外画难得多。内画必须让画笔通过小孔,伸到载体内壁去作画。受瓶口局限,不可能做到如外画一般挥洒自如,只能靠着手指的轻微捻动,平心静气地去画。另外,为了便于勾勒、皴染、着色,内画载体的内壁都是经过打磨的磨砂毛面,根本看不清画面,甚至看不到笔尖,无异于盲画。不仅如此,整个作画过程中,画笔都在画面的后边、反面落笔,正面显像,需要逆向思维。“就好比同样的一本书,平常人都是从左到右、自上而下阅读。但现在要求你从下往上、从右往左读,还得充分理解书里的内容!你说难不难?”王自勇手握一方鼻烟壶坚定地说:“可是再难,也改变不了我干这一行的决心!”上学时,总会遇到命题作文“你的理想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我的人生理想就是做一名像父亲那样的艺术家,把内画艺术发扬光大。”

  带着明确的人生理想和对内画艺术浓厚的兴趣,王自勇在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系统地接受了美术教育,更广泛地接触了与之相关的艺术门类,这让他对内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1991年,走出大学校门的王自勇将全部的创作热情投入到内画艺术之中,潜沉于寸幅之地,醉心于壶内乾坤。

  “那时候我和父亲坐对桌,他画,我也画。爷俩经常一画就是一整天。完全沉浸在作品之中,很过瘾!”王自勇感叹道。在不断探讨技法、商榷题材的同时,父子二人也会有一些争论,产生一些理念或技法上的碰撞。“我父亲很严谨,但并不保守。他对我的艺术人生影响至深,但绝不是那种‘大家长’式的被动影响。”那个时期的王自勇在艺术造诣上进步很快。他经常手捧一方鼻烟壶,注视着壶内的“大千世界”,陷入沉思。他思索着如何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展现光影和色彩的完美搭配,展现构图和层次的精致融合,让笔墨和技法的综合运用达到一个新高度。

  从艺之初,王自勇的创作主题主要是山水和人物肖像。在传统内画技艺的基础上,王自勇深入研究李可染大师的用墨风格和技法,尤其是“浓、淡、干、湿、焦”的运用,结合自己爱好摄影的光影效果,王自勇把浓墨山水画技法和内画艺术相融合,开创内画浓墨山水画法之先河;在父亲80岁大寿之时,王自勇创作了一组全方位展现父亲王习三先生人生故事的内画作品,选用不同造型的壶坯艺术化地再现了父亲的艺术人生,首创“人物·故事”题材的内画作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个内画创作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手法制作自己的“专属画笔”,制笔功夫也是一项“必修课”。一套得心应手的画笔,往往能帮助创作人画出上乘佳作。几十年前,王习三先生在老家帮乡亲们布电线的过程中,受到金属丝弯曲定型的启发,产生灵感,发明了金属杆勾毛笔,笔杆随创作需要任意弯曲,极大地方便了内画创作。这种被业内人士称为“习三弯勾笔”的内画用笔成为冀派内画的特征性工具。

  有其父必有其子。王自勇一直想把人物眼睛里的高光、瞳孔里的亮点画得更传神,把人物胡须、头发表现得更有层次,更有立体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好了眼睛,人物作品就成功了一半。人物的胡须和头发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黑白交错,很随意地交织在一起。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更完美地表现这种自然的交错感和疏密相间的搭配。”王自勇说。经过反复尝试,受琢玉和打磨鼻烟壶时用到的钻石粉金属棒的启发,王自勇发明了钻石粉钩划笔。用铜水将肉眼几乎看不到但硬度极高的钻石粉鎏在笔尖上,一勾一划之间,人物的眼睛就亮了,更加有神了,反光效果也极其到位。人物胡须、头发的黑白搭配、虚实关系、立体感、层次感、边缘的光感效果堪称绝妙!钻石粉钩划笔研制成功后,王自勇毫无保留地把制笔方法传授给徒弟和身边的同行们,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也极大地提高了绘画效率。

  “很奇怪,父亲说他年轻时经常梦到成百上千遍地修改一个壶,在梦里让作品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然后半夜里起来画,一气呵成。我也经常在梦里就一件作品,自己和自己对话,自己和自己探讨、争论。从梦里走出来,回到现实中,一手握壶,一手捏笔,一边在脑子里回放梦境,一边捻动手指作画……”王自勇感叹道。一对执著的艺术父子,以同样的匠心守着共同的“内画梦”。

王自勇“人物·故事”题材作品《父亲的历程》。

王自勇内画作品《闲情雅趣》。

王自勇内画作品《牧归图》。 

       创新“破圈”让内画更富活力

  王自勇不仅在内画技艺方面不断探索、创新,还思考并尝试通过多种渠道、方式增强内画的活力,赋予这项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

  艺术品实用化、实用品艺术化一直是王自勇秉承的原则。他积极将内画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创新研发了衡水三绝、内画茶具等50多个新品,并获得多项专利。“要把时尚元素和实用性融入非遗,让内画不再局限在鼻烟壶内,让实用品因为有了内画元素的装饰更显时尚,更富文化品位。”王自勇说。

  就这样,经过不断尝试、反复设计,水晶球、屏风、花瓶、笔筒、精油瓶、香水瓶等150多项寻常办公、家居生活用品成为内画新载体和衍生品,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在创作期间,王自勇创新发明的“衡水三绝”“内画透明容器”都获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两项专利。

  王自勇积极创作关于重大历史事件题材、爱国主义的内画作品,讴歌党和国家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用内画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他先后绘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绿水青山看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等题材系列的内画,并举办多场专题展览。

  王自勇认为,内画艺术不能仅仅拘泥于自己的圈子,要大胆尝试“非遗破圈”。他积极推动内画艺术与其他非遗项目的融合,完成与衡水老白干、景泰蓝、木雕等非遗的跨界融合,演绎传承新精彩,探索发展新路径。“将老白干装进内画艺术酒瓶内,让消费者在品尝美酒的同时,感受非遗内画的艺术魅力。往往酒还没喝完,酒瓶先被人抢去了。”王自勇笑着说。

   王自勇在辅导弟子创作内画作品。

  让内画艺术走出去传下来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内画艺术一直是外国友人认识中国、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一个窗口。身为非遗推广大使的王自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经常随团外出展演、交流。“每次看到老外那惊奇的眼神,听到他们啧啧的赞叹,我都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到骄傲。”王自勇决心将内画艺术推广到全世界,让内画艺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王自勇带头启动衡水内画“走出去”战略,将世界各地名胜古迹元素“浓缩”至内画载体上。他绘制的夏威夷风情系列鼻烟壶一经推出便热销全球,受到国内外内画爱好者的追捧,真正实现了小小鼻烟壶,融入大世界。更为令人骄傲的是,王自勇的作品曾经两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成为内画艺术圈的佳话。北京冬奥会上,他的冬奥会系列内画作品让各国运动员大开眼界……

  为了让衡水内画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王自勇多方发力,多形式创新,首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内画博物馆模式”,建立世界首个内画专业博物馆,并创建了首个国家承认学历的内画艺术培训学校,先后培养了4000多名学生。为了让衡水内画后继有人,王自勇不仅培养了30多名亲传弟子,形成了内画的人才梯队,还积极与众多院校建立内画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把内画技艺纳入部分高校教学体系选修课,解决人才培养周期长、专业水平跟不上等问题。

  内画艺术鬼斧神工的技艺,让很多年轻人不敢相信它是通过小小的瓶口伸进画笔绘制出来的,甚至怀疑是用“黑科技”把画面打印进去的。让不了解内画的人有这种想法是一种“骄傲的尴尬”。“下一步,我准备采用大数据‘溯源’技术,把每一个作品的制作过程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呈现在一个小程序上,让大家一扫二维码就能真实看到内画的制作过程,把内画的魅力传播出去。”王自勇有了更深远的打算……


来源:衡水日报

编辑:周圆媛

审核:张旭 赵勃阳

监制:戴俊峰

推荐阅读
热度新闻